【科技日報】科普傳播,幸好有你們同行科技日報 2018-09-19 |
了解大眾感興趣的文化,思考大眾關心的話題,才能使科普與受眾群體產生緊密的連接,引發他們的共鳴。科學貫穿人類歷史,如果對民眾的科普沒做好,那絕對是整個社會及科技界的失誤,當科普做好了,人民科學素養提高了,就會有更多人來一起參與對科學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思考。一旦“科學精神”開始為越來越多人所感悟,科學的歷史印記或許就不僅能長久地持續下去,而且還能呈現出更健康的樣貌。科學普及的道路是困難且曲折的,科普事業的未來也是光明而偉大的,堅守著科學普及這份理想和擔當,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科普工作者走進這份事業,即便是戈壁沙漠也能走出一路花香。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40年過去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全民科學素養提升也被看作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養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科普人才建設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科普人才隊伍明顯壯大,科普人才隊伍總量明顯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包括科普管理、研究、教育、創作、傳播、推廣等各個方面的科普人才網絡。
他們,是科學家也是科普家
“我的科學研究短期內很少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會帶來直接回報,所以如果老百姓愿意聽我‘講述’科學,我覺得這是我回報公眾的一種途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曾高調表示,做科學傳播是科學家“欠”公眾的,“向公眾做科學傳播基本上就是我的業余活動。”
張雙南在科普過程曾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媒體經常會把他的話錯誤理解,報道內容和科學家想表達的思想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科學家想做“科普家”并不容易,科學傳播并不簡單。“甚至要比和科研同行交流難得多”。張雙南表示,公眾關心的問題很廣泛,常常超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這就促使他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作為2016年9月發射的天宮二號“伽馬射線偏振儀”和2017年7月發射的慧眼HXMT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在繁忙的科研任務之余,張雙南仍積極地進行線上線下的科普創作及傳播。他曾多次下基層為公眾開展專題科普講座,并從普通民眾的視角,為大家“講出生動故事”,撰寫了大量的通俗易懂科普文章,作為嘉賓參與央視多個科普欄目的錄制。
作為一名“名科”,其在科普領域取得的成績,為科學家如何做好科普人,立了一個優秀的標桿。
“科普比科研還難”,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也曾訴過科普工作者的艱辛。“如果你不能用圖像式的方式將你研究的對象講給大家聽,那你并沒有真正吃透你研究的對象”,李淼認為不僅科學研究如此,將知識講給更多人聽的科普更是如此。
李淼可能是寫詩的人當中物理學得最好的。他在網絡上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從博客“閑談物理”到微博再到專欄文章,唯一不變的是他用講故事甚至是談八卦的方式講科學道理。他縱論熱點事件,愛在網絡平臺上與網友互動,樂于將自己關于物理的思考傳播給公眾。他總能用一種生動有趣的口吻談物理。他出版的《三體中的物理學》從科幻出發帶領讀者領略有趣、深遂的物理學,劉慈欣等科幻作家也對其科普性大加贊揚,另一部科普作品《越弱越暗越美麗》則從生活的最細微處著手,講述物質世界中簡潔又美麗的法則。他讓公眾看到了物理學家感性、多情的一面。
李淼,用才情為科學代言。
他們,是行業大牛也是科普大咖
吃喝問題一直是中國老百姓的熱點話題,“您是否感慨過‘現在還有啥能吃’?其實食品安全的真相和您看到的并不一樣。我可以為您解答不少有關食品安全的疑惑,也可以講講食品安全背后的故事。”打開網上各類科普網站及APP頁面,我們經常能看到鐘凱老師的科普內容。
鐘凱從事食品安全工作近20年,現任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他利用業余時間在多個知名平臺發表了大量食品科普作品,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文風得到讀者的認可,在打擊謠言、傳播真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鐘凱的科普文章表達貼近老百姓生活,并常常帶上淺顯易懂的類比,講解食品安全中的科技。“食品監管也好,科學點也好,最終都是為消費者服務。”鐘凱曾表示。作為專業的食品安全人士,他的講解在很多時候不但涉及人們愛聽的食品營養問題,還包含很多對虛假食品謠言的反駁,通俗易懂,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每當有新的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出現時,人們在網絡上都爭先與他探討。
健康一直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更多的老百姓遠離疾病,這是“中原腫瘤科普第一人”陳小兵早年常常思考的問題。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陳小兵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戰場”。在一次健康講座中,陳小兵講到一個人如果體重莫名其妙驟然下降,一定要防止得癌癥的可能。一位聽眾發現家人情況與此一致,立刻讓親屬去醫院檢查,結果在腎上檢查出了腫瘤,及時做了手術,保住了性命。這件事讓陳小兵認識到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能在急救室中挽救病人,也能夠在醫學科普中讓病人受益。
從2005年起,他下基層、走街道、進校園、入社區,腳步走遍中原,做科普講座300余場,受眾十余萬人。同時,陳小兵還多次應邀參加中國抗癌協會、《醫學界》等組織的“網絡空中課堂”健康科普活動,并廣泛通過報紙科普專欄、電視訪談、電臺直播等多種形式,積極推廣“預防為主”的防癌理念,為腫瘤科普殫精竭慮。
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陳小兵想到了通過網絡傳播腫瘤科普知識。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臺上,陳小兵為了把枯澀難懂的腫瘤防治知識變成老百姓看得懂的內容,費了許多周折。“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定期體檢、控制感染、疫苗優先”,讓我們跟著陳小兵大夫朗朗上口的健康32字,為自己也“量身定制”一套健康日程表。
他們,是科普愛好者也是科普之星
有一群人,他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各行各業的大咖專家,但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讓普通受眾更好地感受到了科學之美。
“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小雨姐姐,現在我們來講一個小故事”,每天在節目里給小朋友講故事的小雨姐姐孫怡,從業多年,為孩子們講了近萬個故事,熱情地致力于對青少年進行科普知識普及。她不僅講科普故事、創作科普童話,還出演兒童科普故事。特別是她為京津冀殘障兒童和紅絲帶的孩子們演出,根據殘障兒童的不同特點制作動畫,設計不同的互動環節,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多媒體形式傳播科學。“每年我都會創作一些故事,科普類的故事更是我注重的,將知識融入其中,加入科普的內容,比如把‘插銷不能碰’的道理編成故事告訴小朋友。”孫怡說。
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可能會有職業生涯結束的一天,但作為給小朋友們講科普故事的小雨姐姐,與她所述說的科普知識將永遠銘記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第一原則就是保證知識的準確。你可以不把什么東西都說的斬釘截鐵,但你說的東西必須保證都是對的。第二就是盡量說人話,我這么多年,包括微博也是在盡量學習說人話。”談到科普的原則,《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博物》雜志策劃總監張辰亮這么認為,“要盡量選擇生活里大家都能見的著的東西。你要先把身邊常見的東西告訴大家,這樣他才能入門到那些不常見的領域。很多搞科普的,名義是搞科普的,其實并不了解怎么把它‘普’,我是覺得‘普’很重要,你費勁地寫完的東西沒人看,怎么普?”
隨著張辰亮等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中國近年來刮起了一股“博物風”,網上粉絲甚至認為他開創了新的學科——“博物學”,雜志及他的個人公眾號、微博的科普內容豐富多彩、涉獵極廣。通過學習“博物學”,人們可以在接受科普洗禮的同時,還能感受一些與自己認知相矛盾的有趣事實,“其實蟑螂并不臟,它是蟲子里面少有愛干凈的。你抓一只看看,會發現它身上一塵不染,不沾一點兒泥,也沒有什么寄生蟲。”
科學家關心科普,行業佼佼者熱衷科普,科普愛好者們響應科普,三方合力,定能引領科普大旗。
科普傳播,任重道遠,但幸好,有你們同行!
(本文圖片由中國科協提供)
科普不是小兒科,而是門大學問
科普行家談科普
“自己努力做科普是為了回報公眾。科學家用于研究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本質上是納稅人的貢獻,所以科學研究是在花老百姓的錢。除了科普外,科學家還需努力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就是對公眾的長期回報。”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
“中國缺少什么?我們不缺高樓大廈。我在中國的機場書店很少看到和科學相關的書,中國科學家寫的就更少了,但是美國機場有。像理查德·道金斯、霍金、薩根、費曼等大科學家都寫科普書。而我們機場這些書卻少之又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
“科普第一個層面是幫助公眾理解科學。第二是引導公眾欣賞科學。第三是促進公眾參與科學,再往上提升一個層面,是傳揚理性、發掘理性。”
——《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
“做科普要做到三點。第一、科學性一定要強。第二、科普必須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第三、講的知識和道理要可操作,容易掌握,這樣的科普教育才能產生效果。”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
“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讓百姓明白,而不是讓百姓覺得氣象有多高深。我們不是為了表現學術語言的高深,而是要用這些有科技含量的東西為百姓服務。”
——中國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朱定真
“由于醫學領域的特殊性,在醫學領域做科普,要以學術為紐帶,了解網友需要什么,因地制宜地進行科普。”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
“如何讓身邊的人了解我的工作,又能為他們提供幫助?我發現最好的途徑就是用講課來科普。這是我做科普的動力和原因之一。”
——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陳小兵
“科學的發展最重要的不是某個人快速做出了科研成果,而是要有一個好的土壤,大家都投入到科學中來。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做科普,跟大眾分享自己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
“科普和科研之間不是對立的、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科普可以把科研工作的最新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老百姓獲益;科研可以從科普中找尋選題,開展調查研究,為解決居民關心的話題和困惑提供答案,可以轉變成我們用實驗數據解答的課題。”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
責任編輯:王超
下一篇:2018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




最新文章
-
真真假假,這些保護心臟的說法你得走心
科技日報 2019-12-06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新華網 2019-12-06
-
“帕克”探測器發布日冕觀測新結果
科技日報 2019-12-06
-
第二顆闖入太陽系的恒星際天體:我們找到了它的故鄉
新浪科技 2019-12-06
-
全新類型的“迷你”黑洞:質量只有太陽的3.3倍
新浪科技 2019-12-06
-
滿足這4個條件,疾病就可以被永久消滅?
環球科學 2019-12-06